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首頁>儒學思想>認識儒學>儒家的哲學思想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前言

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思想,到底有沒有哲學(philosophy)一直有不同的看法。philosophy由philo-,-so-phy,即「愛」、「智慧」兩希臘詞頭、詞根組成。在古希臘,philosophy就是「愛智慧的學問」。那個時候,這個「智慧」的含義就是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如自然界是如何形成,如何組成的知識。徐復觀先生便認為西方所謂的哲學,因人、因時代,而其內容並不完全相同。希臘以知識為主的哲學,到了斯多葛學派,即變成以人生、道德為主的哲學。而現實哲學的趨向,除了所謂的科學地哲學之外,也多轉向人生價值等問題方面。

根據哲學的定義和普遍性原則,牟宗三先生認為西方哲學以客觀思辨理解的方式活動於知識與自然而為獨立的西方式哲學。而中國哲學以當下自我超拔的實踐方式、存在的方式,活動於生命,亦成為「中國式或東方式哲學」。所以若以西方對哲學概念的認定,中國幾乎是沒有哲學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便認為中國沒有哲學。黑格爾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其應該如此說才客觀,才哲學:「中國沒有德國人的哲學」。要之,即便是中國沒有德國的哲學,中國有中國人自己的哲學,有自己「愛智慧」的學問。

牟宗三先生對哲學的定義是「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所以,任何一個文化體系都有它的哲學。中國哲學沒有西方以知識為中心,以理智遊戲為一特徵的獨立哲學,也沒有西方式的以神為中心的啟示宗教。它是以「生命」為中心。特重「主體性」與「內在道德性」。基本上,中國哲學沒有反省知識的知識論,沒有客觀的、分解的本體論與宇宙論。中國哲學有重視自己生命—道德實踐中的生命--的天道論、心性論、工夫論。《中庸》首章,開宗明義說道「天命之為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粗略地說,「天命之謂性」談的是天道論的問題;「率性之謂道」談的是心性論的問題;「修道之謂教」談的是工夫論的問題。以下分別說明儒家的天道論、心性論,以及工夫論。

撰稿人:謝居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
人正直,才能生活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生活平安,那衹是僥倖逃過了災難而已。
  • 1
網站滿意度調整